其中,应对青蒿素抗药性的治疗方案,指的是今年4月2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和中药研究所研究员王继刚作为第一作者,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等5位专家,基于青蒿素药物机理、现有治疗方案、耐药性的特殊情况和原因以及药物价格等诸多因素,从全局出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方案。
首轮评审不需要项目负责人进行答辩。寄送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9号院五栋大楼B3座5层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二处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专项组,邮编:100044。
国家机关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来源:科技部 发布时间:2019/7/24 09:33:57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科技部发布重点研发计划12个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国科发资〔2019〕2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现将固废资源化等12个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发布。对于未进入答辩评审的申报项目,及时将评审结果反馈项目申报单位和负责人。5. 特邀咨评委委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推荐项目清单须通过系统直接生成打印(项目清单应与信息系统中提交的推荐项目一致)。
2. 项目的组织实施应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从指南发布日到预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50天。他既要在神经所学习脑科学方面的知识,也要去上海交大医学院学习B超技术。
当前,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于生物学背景的他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脑智卓越中心将团队联合攻关作为解决脑科学和智能技术重大问题的核心途径,积极探索建立兼顾个人兴趣与集体目标、自由探索和需求导向的科研体制。类脑智能是自动化所的长远战略发展方向。
2014年,中科院启动率先行动计划,以研究所分类改革提纲挈领,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该专项更加聚焦、凝练两个重大突破方向,基于克隆猴技术,研发脑图谱绘制工具猴和脑疾病模型猴。
成立至今,脑智卓越中心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就在这一年,脑智卓越中心应运而生。参与研发的神经所所长助理顾勇深有体会:不以发文章为目标,大家都知道这项工作需要自己额外付出,能够学以致用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很愿意花精力去做。然而,目前兼通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技术研究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短缺,制约了两个领域的融合发展。
脑科学和智能技术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分别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相互借鉴仍较少。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曾在《中国科学院院刊》撰文指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的研究关乎人类的健康和福祉,有望重塑医疗、工业、军事、服务业等行业格局,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这是国际上首次脑科学与智能技术领域的实质性融合。同时,智能技术的发展,也有助于神经科学取得进一步突破。
连续3年评为C的成员将被要求退出。基于脑智融合,研发高等认知计算模型和神经形态芯片。
这是一个以脑健康和智能技术为出口的脑科学计划,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评审结果作为科研人员年度科研经费申请和绩效津贴调整的依据,并直接影响他们受资助的力度和晋升的机会。
消息传来时,他正在自动化所蹲点。同年,以神经所为依托单位,中科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正式成立,成为中科院首批成立的4个卓越创新中心之一。这一成果就源于方英的一次蹲点他们在讨论中产生了把柔性电极植入脑部的想法。短短几年时间,脑智卓越中心的体制机制创新促成了很多新的研究方向,为跨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成功范例。脑智携手 抢争先机 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揭牌。构建重大脑疾病克隆猕猴模型,探索脑疾病机理,研发诊断和治疗手段,并推动疾病模型猴产业化,服务医疗健康产业。
对交叉学科交流的投入,包括多单位蹲点教学与研究、指导双导师研究生等。脑科学与智能技术领域的很多创新工作,都不是一个实验室就能够完成的。
早在2015年,中国科学家就提出了中国脑计划的一体两翼架构,即以脑认知的神经原理为主体,以脑重大疾病诊治新手段和脑机智能新技术为两翼。与此同时,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全脑神经联接图谱与克隆猴模型计划启动实施。
而此前,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中科院,早已敏锐把握这一重大前沿领域,于2012年启动了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脑功能联结图谱及类脑智能研究。两位导师给他出了一个交叉方向的课题用聚焦超声技术做神经调控。
熊志奇耸了耸肩说,新的方向需要合作者给你提示,很多时候自己是想不到的。当时,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4年前,5月的北京,和煦的清风徐徐拂动杨柳,带来春末夏初的舒爽。中科院将继续发挥先发优势,汇集顶尖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通过两个前沿学科的相互借鉴和融合,赋予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新的内涵和发展动力,推动中国脑科学和类脑智能研究在世界科研前沿占重要的一席之地。
美国脑计划致力于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描绘人脑活动图谱,以探索大脑工作机制。王燕记得,开始执行的时候冲击力很大。
从学术摇篮开始就接受了双方的哺育,导师们明显感觉到,这些学生的思维比自己当初上学时要交叉得多,相信在他们中间会涌现出成功融合新成果的人才。其实,早在脑智卓越中心成立之初,就有院士建议:脑科学和智能技术这两个学科跨度很大,学术语言不相通,要想真正融合,应该坦诚相见、互通有无。
以智能技术立所的自动化所积极布局,在前期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向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科院等递交了关于发展智能技术的规划建议书,并得到相关部委和中科院的认可。值得自豪的是,这一点脑智卓越中心做到了。
2013年,欧美科技强国纷纷吹响了探索大脑奥秘的号角。为促进不同学科间的深度交流,脑智卓越中心建立了蹲点制度,即中心成员每年必须在其他共建单位全时工作两个星期以上,包括开课、讲座和实验。神经所党委副书记王佐仁感慨:困难重重,唯有在改革中一步步消化破解。欧盟脑计划则希望借助信息与通信技术,构建系统生成、分析、整合、模拟数据的研究平台,从而推动人脑科学研究加速发展。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云霁、陈天石是脑智卓越中心的年轻骨干。脑功能联结图谱及类脑智能研究先导专项于2017年结题验收,2018年中科院实施脑认知与类脑前沿研究升级版B类先导专项。
该中心对资源配置模式也作了相应调整,强调以点带面,集中资源布局有前瞻性或有助于提升中心成员整体研究质量的基础性工作,着重布局有前瞻性的探索性攻关工作,如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构建、脑认知功能检测工具集研发等。体细胞克隆猴 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供图 ■本报记者 陆琦 在育婴箱里喝奶粉、玩布娃娃、互相打闹还记得中中华华吗?这两只2017年底出生的体细胞克隆猴,让拔根毫毛吹口仙气就能变出一群猴子的神话接近了现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熊志奇,通过团队合作,鉴定出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症第一个致病基因MYORG,发现隐性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症的分子和细胞机制,为开发治疗脑钙化症的新方法提供了重要基础。交叉学科中的协同合作似乎最为有效。